文|令狐伯光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个某平台的音乐综艺《乐队的夏天3》(下称《乐夏3》)已经播出两期了,但是和爆红的第一季,以及争议较大的第二季相比,第三季明显没有前两季的火爆。
但是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(主要是第二期播了几天,第三期未播,第三期播出这一季可能就基本定型了)。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哪怕有两季《乐夏》的宣传和推广,但中国乐队仍然做不到像毛不易,华晨宇,薛之谦的那种火红度。
这个就更不用提和周王陶林,刀郎和凤凰传奇这种火遍大江南北比较。
《乐夏》三季播出的时候,我们也经常看到弹幕,评论说哪支乐队唱外文,太过复杂之类的,断定他们火不了,最终爆红的还是像新裤子那类摇滚,再到回春丹那类网红乐队。
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,华语观众还是不喜欢太过复杂的歌曲
《乐夏》办到三季了,乐队还是不火?为什么我认为中国听众的音乐审美,还是停留在较为简单的音乐层面。主要就是作曲偏简单的套路和弦,搭配魔性的节奏,以及通俗易懂但不低俗的歌词,演唱风格鲜明就行,唱功都不能太好。
如果一首歌曲歌手唱功太好,还有歌曲曲子和编曲太复杂,我们往往会得到“炫技”的评价。严重点的就是不走心,没有灵魂那些。
音乐律动,编曲和制作对于缺乏音乐经验的普通人,确实不如歌词搭配演唱来到形象。也因此,评价音乐,普通人会更下意识地从歌词和演唱是否走心出发。
这也是华语乐坛一个老大争论的话题,我认为音乐乃至其他类型的音乐,应该是歌词、曲子(旋律和节奏)、编曲(器乐和编排)、制作(合成与混音),演唱(技巧,情感与和声等),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当然因为音乐风格不同,歌曲着重的表现力也是完全不同的,并不是硬性标准。
比如内地民谣就典型的是好听的旋律,通俗易懂歌词,与歌手鲜明的演唱结合这几个特点。而这个嘻哈都知道是音乐人的气口结合音乐的节奏,编曲,器乐和制作其它方面倒不是不重要,但是不是太强调。
中国乐队为什么不火呢?我认为就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讲,还是过于的复杂。
比如当年的中国摇滚,不管是崔健的摇滚乐,哪怕是黑豹乐队最火的《dont break my heart》编曲都不是复杂那种,唐朝乐队的《梦回唐朝》大众角度都不是非常火爆,汪峰的摇滚,也不是编曲非常复杂那种。
中国大众能接受编曲,器乐和制作复杂巅峰的乐队,目前来看还是万能青年旅店。并且也停留在第一张专辑上面,像是《杀死那个石家庄人》与现实主义结合,《十万嬉皮》也是较为简单的歌曲,到《大石碎胸口》等歌曲到了极限了。
万青第二张专辑《冀西南林路行》里面,最火的歌曲也是民谣《郊眠寺》和《山雀》,其它编曲复杂的歌曲像《河北墨麒麟》《采石》等等,大众意义上面都不是非常火爆,就是非常出圈的那种感觉。
你要说这张专辑其它歌曲水平差,我肯定是不认同的,乐迷和音乐圈的也不认同。这也是中国乐队为何不够火爆,也是华语乐坛音乐风格一直在打转的问题。
周王陶林后无天王?这是个笑话,真的华语听众大多数都关注旋律,歌词和鲜明风格的唱腔(唱功都不要求),可能是因为港台芭乐历史悠久的关系。歌曲中编曲的构思,乐器的使用,合成器相关的音色,演唱的突破和技巧等被长时间忽视了。
这个时候肯定有人骂,芭乐只是抒情类歌曲的统称,还算是个舶来词,算是中性的。芭乐歌不一定是烂歌,但因为华语音乐市场一直芭乐歌,主流听众审美确实停留在这里。
音乐是否有“好坏”之分呢?是有的,就像音乐确实审美确实是需要培养和积累的。
这其实是一个艺术审美问题,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为“是否低俗”这一点上。我们可以评价一首诗词的好坏一样,音乐本身除了个人偏好也是有其自身规律可言。国内评价一首歌曲好不好,通常就是:他有几首歌曲火出圈啊。
这个说法我在很早之前是接受的,但后来发现其实不太对,用是否“出圈”来评判音乐是不合适的。我们说的“口水歌”好听吗?真的好听!但口水歌并没有什么审美。
因为“出圈”这个定义非常的回旋镖,《学猫叫》《惊雷》可以说最为出圈了,那么它们是什么歌曲?那么听这类歌曲的观众又是什么样的观众?
普通人在面对一两句“洗脑”的旋律时会“瞬间接受并久久回味”,口水歌简直是“有魔性”。但经过简单音乐培训或者自学过的人都知道,人并不应当向自己的耳朵对声音的喜好屈服,我们更应该关注音乐感受与内心的共鸣。
审美与品味确实是有区别的,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,审美会发生变化,在某一领域颇感兴趣后也会有变化,音乐的品味也是这样,音乐界是有鄙视链的,大多数音乐人在公开场合是不承认自己鄙视其他圈子的事的,但是在私底下呢?内心里呢?还是会的。
这涉及审美与品味的问题是否存在曲高和寡,或者越高级越孤独的情况呢?大多数人喜欢口水歌,喜欢挖呀挖呀挖——
并不能代表这首歌曲的音乐性更好,是更高层次的审美。就像图书馆里越深邃的书籍越无人翻阅是一样的,人类只能与自己品味层次内的东西产生共鸣。
歌曲的审美上可能与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相关,中国传统文化汉语系统,似乎导致我们对诗歌更擅长,对诗歌的审美更高级,创作冲动更多,汉语的发音习惯也可能制约了我们对律动的不敏感。
另一个原因之前写刀郎时期也写过,截止到2022年中国城市化率在66.22%,大学生毕业人数在一千多万人,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。在教育层面主要还是知识教育,音乐等艺术审美教育投入并不足。
同时因为发展关系“太卷了”,还有舆论环境导致文化氛围非常严格。
这些都导致中国大众音乐审美还停留在以前,以前就是内地官方那类民歌,民族和地方流行民歌,再到崔健开创的摇滚,高晓松到宋胖子的民谣层面。而商业音乐嘛,毫无疑问就是从许冠杰到四大天王,邓丽君罗大佑到周王陶林那几代了。
这些音乐人当然也有革新音乐风格,但顶多也就在民歌,民谣,中国风和流行摇滚层面。剩下全是都市芭乐,或者叫pop上面了。
中国大众音乐审美就停留在周王陶林革新的RB,中文说唱和新中国风层面了。
华语乐坛,没有衰落,只是大家听不懂“好歌”其实作曲是音乐中最难的一环,有些人肯定要反驳。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是,语言文字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,只要符合韵律可以随意改一首歌的歌词。但是曲子,和绘画,雕塑一样就需要训练。
普通人是很难改一首歌曲的曲子的,甚至压根不懂什么曲子。
有曲才有歌,当初香港的本土作曲全靠屈指可数的牛人,牛人退下来了本人作曲瞬间就垮了,日语歌翻唱因为进入互联网时代,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原曲原唱,自然会粉原唱不粉你这些翻唱的。
我看到音乐圈内有第一句话就是:词不重要,曲才是灵魂。
我其实并不完全认同,中国人的古典音乐经典作品都是用来唱诗词的,只看曲那是西方标准,拾人牙慧永远也做不过他们。但华语乐坛只重词不重曲,只重曲子和节奏的洗脑,不重视旋律节奏的突破,编曲和制作的突破,包括唱法的突破这是不行的。
现在主流乐坛的问题是词曲都不行,《乌梅子酱》《爱如火》这种口水歌霸榜。
肯定有人会以为我在吹听那些复杂的歌曲,并不是哈,现在华语乐坛还有一个太重编曲和制作,而不是作曲本身的弊病,歌手没有作品将经典老歌拉出来重新编曲,编成摇滚的、嘻哈的、蓝调的,美其名曰致敬。
亦或者一首歌曲学个西方或者日本学了个半调子,编曲和制作整得很复杂。但是曲子普通,音色和编排很混乱,歌词和演唱更是狗屁不通,表面上整得花里胡哨的,但未必就是好的音乐。
网红那些加声卡,搞修音和乱七八糟音效的更不用说了。
华语乐坛能否“再次伟大”?不用,已经比以前好了目前华语乐坛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两种结合,低质量芭乐歌曲泛滥,大众还是在听神曲。
复杂些的歌曲也未必都是好的,其实《乐夏》前两季还是较为典型,第一季摇滚和新人九连真人确实亮眼(新裤子,痛仰在滚圈迷都有视为“土”的),但痛仰和新裤子已经属于大众能接受的乐队摇滚。
第二季的五条人,新乐队福禄寿,白皮书就是典型的中文新乐队了(超级斩和mandarin明显就小众一些),而冠军重塑明显就是mandarin的升级版,更专业,更厉害的英文乐队(后朋风格不算小众)
我是觉得以当前中国大众的音乐审美,唱外文肯定还小众,如果只局限于中文乐队的话,万能青年旅店还是典型。如果你能接受《河北墨麒麟》《采石》等歌曲,那按照这个标准寻找不同音乐风格,有水平,有审美的歌曲就行了。
这里排除了外文,什么核、死金等真的小众的,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华语乐坛压根没有衰落,相反比以前港台乐坛POP时期,丰富了十倍不止。
#娱评大赏#
关键词: